2023年10月13日是第34個世界減災日,主題是「一起打造有韌性的未來」。為了更好地服務應急辦理學科建造和實踐,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辦理學院在山大青島校區舉辦了以「應急科普與減防災服務才能建造」為主題的研討會,邀請政府相關部分專業人員、學術界和社會各界專家,一起評論怎麽做好科普作業和韌性建造。研討會由山東省科普專家作業室(山東大學危險辦理與應急辦理研討中心)和山東省社科理論要點研討基地(公共安全戰略研討中心)承辦,青島市應急辦理協會等單位協辦。山東大學政治學與公共辦理學院常務副院長馬奔對與會嘉賓的到來表示了熱烈的歡迎,一起簡要介紹了山東大學應急辦理學科建造和展開情況。

應急科普是應急辦理實踐中的重要環節,有用的應急科普能提高大眾的危險意識,增強社會的應急處置才能,從而最大限度地減輕災禍損失。為了深化推動災禍教育和應急科普作業,山東大學和地震出版社一起推出了兒童防災減災教育COPE系列叢書。COPE叢書由山東大學兼職出色中青年教授沈文偉、兒童作家曼莎和規劃師萬裏子一起創作。叢書緣起2008年汶川地震,講述了減防災小分隊在世界各地展開減防災科普和才能建造的系列故事。叢書的每本書都有科學家把關,有減防災專家和兒童專家參加,兼具科學性、趣味性、美觀性和非營利性,被翻譯成全球多國言語。中文版由山東大學危險辦理與應急辦理研討中心安排翻譯,並與世界氣象安排的COPE聯合國多言語版本翻譯作業組協作而成。

研討會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主題為「應急科普與減防災服務實踐」。來自我國紅十字會、我國村莊展開基金會、愛德基金會、壹基金、四川省青年自願者協會、成都授漁公益展開中心、虹盾防災減災公益服務中心、山東海麗雅應急安全培訓中心等社會安排的專家共享了最新的應急科普和減災防災服務經歷。
我國紅十字會總會安排宣揚部副部長於麗穎共享了紅會的應急體系建造、博愛家園和生命教育等要點作業。我國村莊展開基金會主任朱一存共享了扶貧二十年的救災進程,總結出一套以「理性救災」理念為引領、應急需求為導向的成熟救災形式,倡導激發村莊地區防災減災的內生動力。壹基金經理喻東介紹了以社區自願者救援隊伍建造為中心,提高社區的第一呼應力的經歷,並倡導培育應急科普的基層人才,推動應急科普進家庭、校園和社區。愛德基金會代表譚花指出,防災減災的核心在於保證災民生計需求,助力社區自我展開,社區應根據需求變化展開應急呼應作業,註重社區系統功能的修正和完善。
四川省青年自願者協會副秘書長王之昊回顧了我國應急自願服務的展開進程,並共享了其快速呼應、登記報備、供需對接、精準參加和有序撤離的救災新機製。虹盾防災減災公益服務中心博士鐘平共享了減災服務經歷和宣明會的一些減災作業,特別是關註殘疾人的應急賦能、將殘疾人納入到防災減災預案規劃與演練的過程。成都授漁公益展開中心秘書長董明珠介紹了近年來中心在防災減災範疇所展開的核心作業和在國內推廣的「愛的安全家」項目。山東海麗雅應急安全培訓中心總經理鄭文嬌從課程體系、實景環境、教學辦法與科普活動四大方面介紹了山東本地企業推動全民應急科普作業的進程與效果。
北京師範大學危險辦理創新研討中心教授張強、中南大學公共辦理學院教授張桂蓉對安排夥伴的實踐事例共享進行了剖析點評,並安排大家進行了熱烈的評論。
圓桌評論的第二階段主題為「應急科普應該怎麽做?」。來自國家減災中心、應急辦理部宣揚教育中心、我國科普所、山東省科普產業促進會、青島消防全媒體中心、地震出版社等安排代表就該議題展開了深化評論與溝通。
國家減災中心災禍信息部(農村減災研討室)主任張雲霞介紹了當前我國防災減災宣揚教育的辦法與辦法,認為應捉住大災關鍵並充分利用新媒體的技術手段推動本土應急科普作業。應急辦理部宣教中心研討員張英和我國科普所副研討員王麗慧從應急科普才能的重要意義、方針保證、建造現狀以及現實阻止等方面出發,對我國當前應急科普作業進行了全面剖析。地震出版社副社長王有濤、編輯李肖寅進一步指出,我國應急科普作業存在「大人不願看,小孩看不懂」的共性不足以及針對性欠缺等問題,倡導各出版社針對不同群體的需求和愛好,將防災減災專業知識進行創造性與定製化的轉換輸出。
山東省科普產業促進會秘書長柳妍羽介紹了促進會成立以來在安全與應急範疇的作業內容。青島消防全媒體中心主編黃子珈從社會化宣揚與媒體宣揚兩方面闡明了近年來青島市消防救援支隊宣揚作業的要點內容、作業辦法和成效。
最終,北京教育學院教授李雯、我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討所研討員伍國春對怎麽展開應急科普作業進行了點評和評論,提出未來應急科普應遵從「理論研討+方針規劃+實踐探索+才能建造+家庭和社會」的實踐路徑,並著重我國應急科普作業應充分吸納地方性災禍辦理知識。
本次研討會環繞我國應急科普與減防災服務才能建造展開了全面且深化的評論,特別是安排相關實務部分和學術界專家進行了深化的共享和溝通,對提高應急科普理論研討和實踐水平、推動應急辦理學科高質量展開起到了重要作用。與會專家紛紛表示,此次研討會效果豐厚,啟示很大,應當把應急科普研討常態化。